最初是由刘彝提出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画旨》)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每见老书生痴痴纸堆中数十年,而一出书房门,便不知东西南北者比比皆是;然绍兴老幕,白发长随,走遍十八省,而问其山川之形势,道理之远近,风俗之厚薄,物产之生植,而茫然如梦者,亦比比皆是”。拓展资料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知识层面,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所读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教师这个职业,一向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 可以看到,教师群体已经脱离实践太久了,多数的教师已经被隔离在社会之外(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教师这个职业也自然被'神圣'到无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会的理解,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这个社会。 '行万里路'互相补助,综合运用。还指读书很多,行路很多的人。
上一篇:《尚书》是谁写的
下一篇:《夸父逐日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