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简单明确的表达你想说的话,并保持权威感。当你想让孩子多穿一件外套而孩子表示不想穿,怎么办?你会和他耐心解释:宝贝,外面太冷了,你的感冒又刚刚好,所以我觉得你还是在出门之前多穿一件外套吧。这样的表达的确让人感到妈妈暖暖的爱,但理性的说,也让人觉得有点啰嗦。所以,当你想让孩子做一件你觉得很有必要的事情时,尽量只说一遍,并且用最简洁的语句,比如,宝贝,是时候穿你的毛衣了,是时候做到你的儿童座椅上了。“是时候”这个词很中性,既不会让孩子感到有被命令的感觉,也不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的语言有点生硬。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喜欢给孩子做选择题,好让他觉得自己受到尊重,可以养成有主见的孩子,但最好选择题的答案只有两个,因为让孩子做出有限的选择而不是很多的选择,他就已经有力量感。 同时,这两个答案也是你觉得能接受的,所以不管孩子选择哪一个答案,你也觉得很愉快。
要持续跟进孩子的行为,然后想好做出怎样的回应。与孩子沟通时,要说清楚你说的具体意思,不要威胁孩子,也不要对他承诺。比如,你告诉你两岁的宝贝说,宝贝,吃完饭才能玩抱抱旺,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吃饭。 当孩子不听从你的说法时,也不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让他做这个做那个。因为那样既没有作用,也会让孩子感到厌烦。相反,父母温柔的引导孩子,他可能更加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事情。有时候我们想的太多,总怕孩子的习惯没养好,于是不断重复唠叨。
沟通时用你的动作加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孩子该睡觉了,你说:到了睡觉的时候了,然后把小夜灯打开,把一只手轻轻放在孩子的肩膀说,轻轻拍拍他,孩子习惯这些动作以后,他会产生条件反射,慢慢也能理解了你的意思。 再比如,你想告诉孩子过马路是很危险的一件事,那么可以在过马路时,你紧紧的牵着她的手。这样,她就会把马路、马路上的汽车与危险联系起来,你的动作会加强他对安全的意识。
要有教育,也要有趣。父母让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大声命令也许会管用,但我想没有孩子会喜欢这样的生活。相反,当父母幽默一点,孩子的反应会更好。所以不命令孩子,而是用好玩的声音或着幽默的语言,孩子会更感兴趣一些。比如让孩子刷牙,你可以唱一首刷牙歌,对他说,刷完牙,你就可以穿你最喜欢的睡衣啦(前提是他有一套非常喜欢的睡衣),而不要重复强调,不刷牙就会蛀牙之类。等他刷完牙,我们也要夸赞他的牙齿真干净 。 当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多一些信任和幽默感,会让孩子想听你的话,因为他知道你是爱他的,他在你眼里也是独一无二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