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机“CubeX”
开始造型把准备好的U盘插入3D打印机机身前面左下方的插口,然后选择目标文件就开始造型了,不过在此之前还需要一项准备工作,那就是为了使第一层树脂粘牢,用附带的胶棒在造型台上涂一层胶。之前转换数据时已经显示了在造型台上的哪个位置制作模型,因此只需在大概的位置上涂抹差不多的范围即可。完成造型台的准备后,在装置前面上部的触摸面板上,从“Print”菜单选择目标文件就开始造型了。喷头的温度慢慢上升到目标温度后,喷头就会移动到造型区,一点一点层积红色树脂(图4)。图4:开始造型的3D打印机(俯视图) 中央为喷头部分,喷头可前后左右移动。 笔者此次设置的是最小层厚、最大密度,因此造型用了约1个半小时。图5是以大约10分钟为间隔拍摄的模型层积的过程。喷头基本上是先形成截面形状的轮廓线,然后再全面填涂其内部。截面面积小的话,打印一层所需的时间也较少。图5:正在层积的模型 以大约10分钟为间隔拍摄,可以看出在逐步层积。 在刚刚开始造型时(底部)和即将结束造型时(顶部),喷头的动作比较有特点。打印底部时,可能是为了与造型台贴紧,温度较高。然后暂时移开喷头,等温度稍微降低再继续打印。打印顶端时,每制作一层就要移开一次喷头。这可能是因为截面面积小、刚刚喷出的树脂的温度还没有降下来,所以要等一会儿再打印下一层。
从造型台上取下模型制作完成后,造型台向下移动,然后停止工作。把固定有模型的造型台从打印机上卸下,准备分离模型(图6)。虽然取决于造型台与模型的接触面积以及用胶棒涂胶的方法,不过有时用手就能轻松取下来。但如果强行用手掰,会损坏好不容易制作的模型。图6:从造型台上剥离模型 用金属刮刀插入造型台与模型之间,取下模型。如果粘的比较牢固,一边用温水溶解粘合剂一边剥离会比较容易。 笔者此次谨慎行事,用附带的刮刀来分离模型。把工具顶端插入造型台与模型之间,慢慢向里推,到差不多的位置就能轻松取下来。如果用力过大,模型在离开粘接面的瞬间会趁势飞出去,所以需要注意。使用手册中推荐的模型分离方法为,把整个造型台浸入温水中使胶溶解,然后再用工具铲。还有就是,每次完成造型后,都要用水清洗造型台上残留的胶(图7),这个工作并不麻烦。图7:用温水清洗造型台 造型后,把造型台表面附着的胶水冲洗干净。只需用温水冲洗并用手轻轻擦拭就能轻松去除。
笔者不断改变设置条件进行了多次尝试,观察其中的差异,造型失败的次数也不少。回顾造型失败的例子,笔者觉得关键在于喷头的移动平面与造型台的平行度,以及造型台与喷嘴之间间隔的调整。虽然使用手册中写着要在最初做这些调整,但经历失败后才切身体会到了调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