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576今日阅读:168今日分享:49

心理剖析:工作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的需要

对职场人来说,工作不仅能赚钱,还能帮他们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得心理认同感和成就感。在工作中,人们还能结识志同道合者,获得交往的需要。拿我来说,如果我每天闭门在家研究,也许能获得同样的成果,但每天来学院与不同的学生、同事交流,有时还会跟一位挚友去海边钓鱼,让我很快乐,事半功倍。
方法/步骤
1

工作是一种参与社会的形式,从中能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同,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工作就像吃饭睡觉,是每个人一生必需的活动。

2

工作在大多数人心中是谋生手段,很可能在选择时没有余地,被动接受,体会不到乐趣。事业是当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才有精力和余力去追求的更高目标。拥有一份事业,能帮人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心灵得到升华。打个比方,有些人当老师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有些人将老师这份职业看成教书育人,培养人才,那就是事业了。我不鼓励每个人都因追求事业而放弃工作,但我衷心希望人人都能从工作中找出兴趣,而不是消极应对,才能体会到幸福感。

3

有些人因幼年教育问题导致性格缺陷,或在工作中遇到挫折,不能很好地应对挑战,宁愿选择待在自己或家人构建的“温室”里。此类现象还可用我提出的“舒适区域”理论来解释:当工作一成不变或得不到重视和需要时,一些人就会出现倦怠。有些年轻人初入职场,或许出于组织锻炼需要,没给他们安排重要岗位,一段时间后,他们会感觉自己可有可无,工作不能带来满足感,而失去兴趣。此外,人都需要安全感,但安全感是给出去的,而不是要回来的。换句话说,人需要“被需要”的感觉。一份待遇好的工作可能不会给你带来安全感,但只要你付出得足够多,感觉自己被需要,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4

工作倦怠多因员工熟悉了现有的工作任务。具体说哪些职业容易倦怠比较难,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差异非常大。一些人认为简单单调的工作,在另一些人看来却很有意思。但这对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启示,公司可以定期给员工轮换岗位,能增加员工的兴趣和求知欲。当然轮岗也要经过详细论证,而不能拍脑袋决定,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公司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职业培训和讲座,给员工再学习的机会。

5

乔布斯和其他被人们称为工作狂的人有个共同点,就是很少按时吃饭、睡觉,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较短。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往往更容易成功。这也提醒我们,天才固然有,但决定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你花了多少时间在所需要的事情上。美式教育鼓励每个人往不同方向发展,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工作狂也无可厚非。只要一个人觉得自己在当下是幸福、满足的,同时不会影响他人和社会,那就是正常的心理。当然,如果为了事业而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家人,是得不偿失的。对美国人来说,家是最重要的港湾,也是心灵最大的慰藉。

6

对年轻人说几句:首先,我希望他们能勇敢地去挑战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域”,不要畏惧失败,沉迷于安逸的生活。人生中,唯一的失败就是从来没有尝试过。其次,年轻人要有责任感。有些人把责任感当成压力,但更多时候,责任感是增强自信和鞭策自己的动力。最后,年轻人要注重团队合作。在世界分工细化的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一项任务能凭个人单打独斗来完成。团队合作还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同、获取被需要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