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
充电宝遇到冲击,真的会冒烟起火吗?近期,一段央视录制的视频颇为引人关注。在视频中,充电宝在重物冲击和穿刺破坏后都冒出了火苗。显然,充电宝遇到冲击是存在起火的可能性的。
重物冲击实验,即用一个铁块从高处砸到充电宝上,模拟充电宝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外部重物撞击后的情况。铁块落下后,充电宝的外壳被砸坏,随即冒出一股烟雾,充电宝外壳缝隙处也冒出了火苗。穿刺破坏实验,即用一根铁钎刺透充电宝。结果,充电宝也起火燃烧起来。
充电宝最关键的零部件就是储存电能的电芯,其主要构成为锂电池聚合物。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主要还是由其内部的锂离子电池引发的,一旦充电宝厂家选用了安全质量较差的锂电池,就会存在安全隐患。
据了解,新的便携式锂电池国家标准GB31241-2014已于去年正式实施,该标准是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合格的充电宝在加速度冲击、重物冲击、跌落、挤压等试验中应不起火、不爆炸。
当锂电池的外壳被破坏后,电池里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电池外壳迅速鼓包,并不断往外冒白烟,用水浇到上面后,反映更加剧烈,不仅烟冒的更多,还发出了呲呲的响声。
锂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它遇水或潮湿空气会释放出易燃气体。其实,锂电池出现发热或者燃烧现象主要是由短路和电流过大两者引起的,而对于手机来说,充、放电电流过大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而让锂电池出现短路的因素却有很多,包括电池的物理损坏、使用环境的温度以及正负极的短路三种情况。如果锂电池外壳损坏,会导致电芯内部短路,从而发热燃烧。
一般情况下,锂电池内部含有的电解质处于密封状态,不会发生反应。但是,当锂电池的外壳破损,里面的电解质遇到空气或者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和热量。反应剧烈的时候,甚至会爆炸。
北京南航地服国内客服部主管黄红军介绍,虽然充电宝可以随身携带,但如果充电宝的额定能量超标,也是不允许带上飞机的。他介绍,额定能量并不是充电宝上标注的电池容量,可以根据一个公式计算出来。额定能量=标称电压×标称容量
例如,一个标称容量为10400毫安时(即10.4安时)、标称电压为3.6伏的充电宝,其额定能量就是37.44瓦时。
根据民航部门规定,当充电宝的额定能量小于100瓦时,是不限定数量,可以随身携带的。如果充电宝额定能量超过100瓦时,小于160瓦时,确认后才能放行,每人最多只能带两块。如果充电宝上的相关标识磨损不清或者没有标识,则不允许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