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435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太极拳流派 吴式太极拳技击要领是什么

吴式太极拳(北派)的技击要领可以概括为:  上如行云随风变,下如流水顺势走,  彼刚我柔如翻版,处处旋涡处处轴。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吴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可以概括为:  松静除张,缓慢增力,  细腻化瘀,想穴除疾,  柔化抗衰,观妙开智,  体脑并练,益寿延年  阴阳合德,与天同运。关于“斜中寓正”的提法,在吴式太极拳界是有不同争论的。第一,“斜中寓正”的“斜”,不能理解为重心超出体外,迟滞不稳的那种“斜”。练拳时更不能出现前俯后仰的姿势。这里所说的“斜”,是要求在单腿负重,重心垂直的定势时,非负重的另一条腿向斜后方或斜前方自然舒伸,从外形上看从头顶到脚跟是一条斜线,但是斜线内的主体是中正的,即两脚正(前后两脚尖基本朝前),两肩、两胯正,两乳头与地面垂直,头向上虚领,下颌微收,负重腿的鼻子尖、膝盖尖、足大趾尖上下垂直相照,意想小腹放在大腿上;非负重腿能抬而不抬。所以叫“斜中寓正”。“斜中寓正”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以斜助正”——斜腿就像电线杆的拉纤或一根立柱的斜撑一样,对负重腿起到助稳和助灵作用。第二,“斜中寓正”的“斜”还可以理解为有“倾向”之意。即凡是两腿出现一正一斜时,思想上必须把意念完全放在中正的腿上,斜腿要为正腿服务。要向正腿倾斜。第三,“斜中寓正”符合“对立统一”的哲理。从技击的实践看,我发力向前推击对方时,意念必须放在背后而不能放在前面;反之对方从背后推我时,我一想前面,对方就推不动了;向左蹬脚时意念在右掌,向右蹬脚时则意念在左掌。只有这样做重心才能稳定,发腿才能有力。没有这种意念的倾向,只求“中正安舒”,稳定性和力量都不会获得最佳效果。练拳或实战中前进后退,左右变化时,要在保证单腿负重且“中正安舒”的前提下,意念上稍稍有点前、后、左、右的倾向,即向前迈步意念倾向后腿,向后撤步意念倾向前腿,向右移动意念在左,向左移动意念在右,向上而寄寓下意,向下寄寓上意。所以“斜中寓正”可以全面解释为“正中有斜,斜中寓正,正斜相依,阴阳互助”。“斜中寓正”正好充分表现出太极拳的哲理性。“斜中寓正”的提法,对加强太极拳体用过程中肢体的稳定性、灵活性,对加快前进速度,加大向前的冲击力和向后的吸化力,是科学有益的。第四,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都能证明,只求“中正安舒”,是无所作为的。只有在保持重心稳定的前提下,做适当的、清醒的、有目标的倾斜,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小到天平称重如果秤砣不肯离开准星,就称不起所添加的重量;滚动的车轮如果没有向前或向后的驱动之力就会停滞不前;向前行走必须有后腿的撑力,向后倒退则必须有前腿的撑力等等;大到国家 富裕农民的政策,特区的开放,西部的开发等等,都是倾斜之力的作用。吴式太极拳要求的“斜中寓正”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我所以在上述总结的歌诀中没有提“斜中寓正”,是因为我提出的“单腿负重”已涵盖了“斜中寓正”,故没有再提。吴式太极拳的主要运动特征对吴式太极拳(北派)的主要运动特征细化为如下口诀:  端庄平稳,气度开阔  单腿负重,轨道步型  虚实分清,六球相佐  立圆为主,按窍运身  轻静柔化,伺机而动  紧凑舒伸,如水洇沙  行云流水,纯以意行  诗情画意,三才相通  所谓端庄平稳,就是要求在练拳时,时时式式做到头端、身正,肩平、腋虚,眉展、胸涵,拨骨、沉肌,提肛、举尾,吸胯、抽腰,不偏不倚,不摇不晃,上下协调、内外如一,中正安舒,稳如山岳,动如流水。要心专、神敛、意松。两手如同捧着一碗硫酸水,平心静气,谨慎小心。练拳如此,做人做事,均应如此。  所谓气度开阔,就是要求在练拳时,头要与天相融,脚要与地相融,身要与空相融,要三才合一,有气吞山河的气魄。要提起精神,时时式式做到松而不懈,柔而不弱。精神要足活,心胸要宽畅。拳论曰:“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处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群,遇到任何情况,处理任何复杂事物均应如此。  所谓单腿负重,就是要求在练拳时,身体的重心要完全垂直在一条腿上。用一条腿支撑全部体重,另一条腿能抬而不抬,只起斜撑和拉纤的辅助作用,不分担体重。这是吴式太极拳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各式太极拳都强调练拳时要“中正安舒”,但怎样才能做到式式处处“中正安舒”?吴式太极拳认为必须学会在动、静,开、合的每一瞬间,都能做到单腿负重 ,独立自主,不偏不倚。  单腿负重变化灵活,不迟、不滞。前进后退、左右移动、上下起落、屈伸开合,都能做到不努气、不用力,不勉强,圆润轻松,灵活多变,可充分体现出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纯任自然的运动。单腿负重,要求鼻子尖要和负重腿的膝盖尖、脚大趾尖上下垂直,三尖相照。尾骶骨要和负重腿的脚后跟上下垂直相照。在重心绝对垂直的情况下,移动步法或起腿时还要做好“配重”。即负重侧的肩沉、肘坠,合理遵循人体力学的原理。这样膝关节就不会“切轴”、不会受损。横膈膜、内脏、关节、韧带没有不合理、不舒服的牵拉,其运动始终处在一种松静、自然、圆润、合度、有序、有趣的状态中,常此练习可以产生最佳的健身效果,可以出现巧妙的技击功效。  所谓轨道步型,就是在练拳时要求两足的前进、后退,左右移动后的定步时,两脚尖均朝前,两足平行,呈轨道式。步幅最小的时候是正步,即两脚间隔宽约一脚,脚尖和脚跟距离长约一脚;步幅最大的时候是隅步,即两脚间隔宽约一脚半,脚尖和脚跟距离长约半脚。这种步法在吴式太极拳界通称“川”字步型,即身体两侧从肩井穴至涌泉穴比做“川”字两边的两竖,整个脊椎和头项,即从头顶的百会穴至大小便之间的会阴穴比做“川”字中间的一竖。每一个动作的预动,或定势时都要求“川”字中间的一竖,即头项脊椎和负重的一竖(负重腿)重叠成为单腿负重。另一竖(腿)成为虚腿。实腿和虚腿的两足尖都朝前,两足是平行的,也是呈轨道式的。其实所谓的“川字步型”,只是在前进或后退的时候,其步法在左右移动过程中,尾骶骨经过两脚中间时,瞬间呈现的一种态势。这种态势如白驹过隙瞬间即无。“川字步型”是瞬间的投影状态,是实现单腿负重的过程。也可以说“川”字是不定型的。用“川”字来比喻吴式太极拳的步型,不如用“轨道”步型更为确切。单腿负重的轨道步型,进退转换灵活,可以使上体重心以最快的速度转移到另一条腿上,保持身体的“中正安舒”。技击发力时再遵循太极拳“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体用理论,所发出的力最沉稳、最松整、最深长、最有力,就会出现最佳的技击效果。  相关阅读推荐:  · 太极拳教程 如何练习吴式太极拳内劲  · 吴式太极拳简史  · 太极拳教程 吴式太极拳致学十要  · 吴式太极拳拳谱 学好45式轻松入门  · 吴式太极拳 三十七式拳谱概述  · 吴式太极拳 注意十大要点打好太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