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517今日阅读:166今日分享:27

总结2017年关于短视频的7大结论

总结2017年关于短视频的7大结论,新的内容机会可能在哪?大块且依旧未被满足的内容消费人群已经不多见了。而虽然泛娱乐能扩大用户基础,但做内容的,终归还是要回到背后隐含着某个文化群落用户的价值取向上去。这一过程中新出现的细分人群,依旧有可能为腰部以上内容提供机会。
方法/步骤
1

洗牌2017年,商业化所引发的洗牌会挤掉短视频这个领域的很多泡沫:无法把内容产品滋养成网络节点的流量,会成为无效流量。头部内容凭借自身囤积的流量池,能吃到足够的广告转移红利,许多腰部内容和垂直大号会转向电商等尝试。而很多没能成势、起家就是的PGC团队会退回到原有单纯的内容制作方角色给人打工度日。

2

传统MCN遭遇考验MCN(multi-channel networks)其实对业内来说已经不新鲜了,作为短视频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其热度也在2016年伴随着行业的兴起而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在2017年他们有可能会受到更大挑战。

3

全民爆款可能性减少,难有新“Papi酱”Papi酱,除了以上两大基础原因外,爆红的因素还有三个:以解构社会人情的喜剧生活态度切入泛娱乐化这一流量大户领域,保证了粉丝基数;犀利吐槽引爆尽可能多观众的情绪,给予用户内容消费快感和分享理由;以及抢在用户因同类内容审美疲劳之前,就形成持续期待的心理订阅机制,保证黏性。眼下受限于政策(不能随意吐槽)、同质化等因素,像她这样的全民爆款恐怕在接下来很难出现了。

4

网综因素“影响”短视频说到底品类并不决定出爆款的概率,内容才是核心。只是当一些有着行业特性的抱着“小额试错”的心态,投入从网综转向品类相似的短视频,无疑对后者的商业化还是有一定的利好。

5

短视频IP多元化短视频要想做成IP,大体要经过“某平台大号ID–多平台流量节点–全网IP/爆款”的三部曲。而随着产业从蛮荒阶段走向成熟,一大标志就是以人为中心的IP化进程放慢。陈翔六点半、Papi酱都是非常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IP,这些内容核心是一个出镜的真人,是用户在提及节目时第一时间能反应过来的品牌形象。但由于内容产品的特点,真人形象会给内容产品带来不稳定性(万一人跑了咋办),而且延展性不佳,不容易沉淀价值成为长期品牌。所以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短视频为了规避这种风险转向选择二次元动漫形象、或者干脆像“一条”那样,以“生活美学”等抽象的概念来作为一个IP发起点。

6

符合年轻人胃口的表达更重要“媒体人光环”祛魅,符合年轻人胃口的表达更重要在稀缺资源已经从内容供给端转到需求端的当下,还需要能有年轻人说故事的角度:包括视频本身的吐槽自黑体质、信息点密集性和深浅度的结合拿捏等等,内容有了“魔性”,才能获得传播势能。

1

短视频兴起后所诞生第一拨头部内容的收割完成,是这波热潮在集中爆发后出现一定回落的原因之一。

2

其次,在内容层面上看,一些垂直领域的内容盲目视频化。随着入场者增多,也出现了内容同质和低质化的局面。作为一种媒介形态,视频相比文字、图片、音频,其最大的长处在于高表现力所带来的体验优势,但这种体验优势很多时候并不等同于用户获取内容的效率(比如用户希望快速全面了解某新闻资讯的信息点,那么图文搭配的方式反而会比视频更有效率)。“为了短视频而短视频”所造成一个后果,就是许多项目采用非常传统的方式去进行内容组织,更是让其本该具备的体验优势也丧失殆尽:比如一些财经领域的所谓短视频节目,采用电视访谈、甚至是截取论坛片段的方式等等,用户观看感受味同嚼蜡。

3

第三,流量层面上,2016年可以说是短视频“起势”抢夺用户注意力元年,但却遭遇了来自直播内容的直接冲击。

4

第四,作为整体的短视频产业链,目前还处在“蓄能”的早期阶段,所产生的利润,还经不起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瓜分,在整体投资环境不景气因而看重项目盈利能力的当下,加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资本的相对谨慎也就很好理解了。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