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2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

小学阶段,有一些孩子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动辄脸红,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这些都是孩子自卑怯懦的变现,教师(家长)要及时发现,引导,让孩子健康活波的成长。
方法/步骤
1

了解孩子自卑怯懦的原因。而原因不外乎三个因素:孩子自身、家庭环境、教师。孩子自身的原因:由于羞怯、胆小、焦虑,导致他不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家庭环境:由于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加大的压力,让孩子否定自己,不安、焦虑,不喜欢与人交往;或者是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对孩子关心不足。教师或者学校的原因:由于教师对该孩子关注不足,评价不够高,孩子产生失落感,导致自卑、怯懦。

2

激励,唤醒孩子树立的自信心。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自己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和快感。

3

树立孩子的信心,激发参与的动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4

重视家庭的教育,提高孩子的日常能力。如:家长多陪陪孩子,少提要求。一起坐坐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及时给孩子正面的鼓励;家里来了客人,鼓励孩子给客人端茶递水果,与客人适当的交流,这些小方法可以试试。

5

家校互动,积极引导孩子写日记,能把每天的收获记下来,并对自己给予好的评价,积极引导孩子参与班级的日常活动中去,为伙伴们服务,教到好朋友,这些,都有利于孩子积极健康活波的成长,及早摆脱自卑怯懦。

6

关于期待效应的理解。你想把孩子养成什么样,就怎么去评价他吧。家长和老师时刻记得少一些消极、负面的评价。把鼓励时时挂在嘴边:“你能行”、“你您真棒”。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