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创始于新石器时代从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蒙恬以前已有毛笔。考古发现,毛笔创始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到了商代,毛笔制作技术较之前有了提高,大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的还保留着漏刻的字的笔道,从这些笔道上可以明显看出毛笔书写留下的痕迹。
秦一统后,笔成了定名战国时期,毛笔已经有了文字记载,那时笔的名称繁多,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规定篆书为统一字体,“笔”也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现存最早的毛笔实物。此外,秦代已经出现用细竹管制成的中部镂空的笔管套,用以保护毛笔。
汉代隶书成熟,出现兼毫笔在汉代,隶书由秦代的始起而趋于成熟,小篆则相应趋于守势,为适应汉代隶书字迹较大的特点,书写时张弛流放的气势,毛笔笔管的长度、笔头的直径也需要适度增加。1975年,湖北省凤凰山168号西汉初期墓中出土了一支毛笔,笔管为竹质,笔毛已朽。相比秦代的毛笔,笔管更长,笔头直径也稍大。从制造工艺上看,汉代毛笔的笔头除了用兔毛、羊毛外,还出现了将狼毛、鹿毛、狸毛混合制成的“兼毫笔”,满足了不同书写者的需要。
魏晋时期制笔改革,披柱法+鼠须笔 东汉、魏晋时期,毛笔的制作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创造了披柱法,诞生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毛笔制作工艺的文献:王羲之的《笔经》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两部文献里,都记载了披柱法的制作方法。已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毛笔实物,也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笔头外覆狼毫披毛,笔芯及锋由兔箭毛制成。披柱法的创始,是毛笔制作工艺的重大改革。 当时,各种书体的兴起,这与毛笔制作工艺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有着紧密联系。王羲之的书法多为行草书,以韵见长;而柳公权书法多为楷书,以法见长,瘦劲工整。草书、行书择笔的标准比较宽松,楷、篆、隶等择笔要求则较严苛。这一时期,人们习惯跪坐在矮几前悬肘书写,因此笔管部分逐渐变短,笔锋的弹性也得到加强,以“鼠须笔”、“紫毫笔”为代表的短杆笔深受文人的喜爱。著名的《兰亭序》就是王羲之用松鼠尾毫制成的“鼠须笔”所作。
宋元时期,湖州成了制笔中心由于宋王朝南迁,文化中心南移;宋末元初战乱,大量的笔工迁往湖州或徽州,再加之湖州制笔历史悠久,原材料丰富,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就天时、地利、材美而言,湖州与宣州一样,具有原材料的优势,皖南以及附近地区的兔毫同样为湖州所共享。此外,与宣州比较而言,湖州还有羊毛原料的便利。 湖州制笔以善琏镇为最,历代精通笔艺的文人如颜真卿、杜牧、苏轼等先后客居湖州,对湖州的制笔业产生过影响。被记载下来的著名笔工也以湖州最多,声名最著的笔工冯应科在当时与赵孟頫、钱舜举齐名。 在元代,湖笔延续了宣州紫毫笔的传统,主要生产紫毫笔及兼毫笔。
明清时期,毛笔品种丰富明清时期毛笔的品种就更加丰富了。明代前期延续了元代的风格;明中后期,受建筑空间增高的影响,大幅立轴行草书盛行,对笔的形制要求更大更长,于是人们制造出蓄墨较多的长锋笔,及以长而硬的猪鬃、马鬃等为材料的斗笔及楂笔。毛笔的笔头形状也有所变化,有传统的竹笋形,也有兰花蕊形、宝塔形等,湖笔还创新出葫芦形的笔样。 清代,由于碑学的兴起和生宣纸的应用,需要毛笔的笔毛长、蓄墨量大,进而出现了大量纯羊毫毛笔,清代许多书家包括碑派书家尤喜用羊毫,羊毫长度适合制作大笔。梁同书、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书家均擅用羊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