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女 思想道德
1、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他们,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外来民工子女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注。教师应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思想教育的有效实施。
2、搭建展示平台,增强学生自信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农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农民工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
3、强化文明礼仪训练,形成良好习惯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4、注意个别差异,给予细致入微的关心。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于情感,之于爱,就像池塘之于水。池塘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教育没了情感,没有了爱,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这些外来民工的孩子大多来自偏远的乡村,经济条件较差,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而随父母进城生活后,他们普遍感到城里生活的巨大反差。再加上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离乡背井来打工,生活极不稳定,经常变化居住地,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关爱、沟通。因此,我们老师要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关心这些异乡的孩子。
5、建立学校和家长定期联系制度,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培养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是由他们特殊的家庭环境带来的。我们知道家庭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家庭辅导。而民工子女往往缺少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家长对孩子学习关心普遍不足,一种是家长思想上重视,但是自己不识字,不知道如何辅导,还有一种是放任自流,漠不关心。
经典的“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学校教育是外来民工子女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思想道德认识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这一群体接受教育的程度及其质量,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计划这一大主题之下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