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症下药在防治观赏鱼病时,首先要对病鱼做出正确诊断,针对观赏鱼所患的疾病,确定使用药物及施药方法、剂量,才能发挥药物的作用,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否则,如果随意用药,不但达不到防治效果,而且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更严重的是延误治疗,致使疾病加剧,造成巨大损失。
在观赏鱼养殖中,往往几种鱼病开发,尤其是部分寄生虫感染后,一般会继发性传染某些病毒性或和有性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应本着“先急后缓、先主后次”的方针,儿确定危害严重的疾病,首先施用药物。当这种疾病好转后,再着子,同时施用治疗次爱疾病。
这是因为,如果治疗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儿种药物,有可能毒害观赏值而造成死亡。这对部分个体较小、水质比较敏感的热带值更具危害性。另外,儿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相互之间发生理化作用,对治疗疾病失去效果。
例如,在水欣箱内的热带值,体表有小瓜虫寄生,她上又寄生斜管虫,,同时并发标能前,治疗时,首先用2 毫克/开浓度的硝酸亚承溶液浸洗,杀灭小瓜虫,同时也杀灭了斜管虫,然后用呋喃西林或呋哺唑酮全租酒处理,治愈烂鳃病。了解药物性能目前,在观赏渔业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的在施用药物后,要认真观察、记录:
观察疗效,总结经验注意观赏鱼类的活动情况及病鱼死亡情况。在用药后24 小时内,要随时注意观赏鱼类的动态。若发现不正常情况,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严重时,应立即换水抢救。如果没有不正常情况,则需观察并记录患病鱼的死亡情况,以利于分析和总结防治鱼病的经验,不断提高防治技术。
如果在用药后7 天内停止死亡,则表明药物疗效显著;如果死亡数比用药前减少,表明疗效明显;如果死亡数不减或增加,表明无效。口服药物饵料仅能治疗病情较轻的观赏鱼,对已丧失食欲的观赏鱼则没有效果。全池泼洒药物治疗时,对病情严重的观赏鱼,可能在用药后1~2 天内死亡,数量明显增加,这是正常的,是药物刺激的必然结果。
因此,不能仅在用药1~2 天见到观赏鱼还在死亡就判断无效,而改换其他药物,或者一天施一种药,天天换药,或者急于求成,乱加药量1~5 倍,致使观赏鱼病情更加严重,损失更大。